捷成股份 (300182.SZ) 超高速增长神话破灭,经营业绩崩盘。
20 多年前,演员出身的徐子泉创业,凭借其胆识、机敏和运气,从 IT 系统集成到广电领域,经营得风生水起。2011 年,注定是徐子泉事业重大转折点,这一年,承载其创业全部积累的捷成股份成功上市,一口气募资 7.25 亿元。自此,公司开始筹划转向外延式扩张。
wind 数据显示,2012 年至 2018 年,捷成股份上演了一轮又一轮疯狂大并购,涉及标的超 20 家,粗略统计交易金额达 82 亿元。
借助并购,捷成股份也实现了脱胎换骨,其主营业务从上市之初的单一的音视频技术发展成集版权运营、影视制作、音视频技术、教育信息化四大主业,打造了完整产业生态链。
并购也让捷成股份经营业绩创造了神话。2012 年至 2017 年,其营业收入年均复合增值率超过 40%,净利润 (归属于上市股东的净利润) 年均复合增长更是接近 50%。
然而,高溢价买来的业绩终究不靠谱。去年,捷成股份净利润剧降 91.28%,仅为 0.94 亿元。经营业绩崩盘背后,是其包括商誉减值在内的高达 10.59 亿元资产减值,其中,因部分标的业绩变脸,商誉减值高达 8.46 亿元。
曾经海购形成 55.47 亿元商誉,在减值 8.46 亿元之后还有 47 亿元悬顶,持续减值风险不小。
净利润剧降之后,面对超 20 亿元短期债务,账面上可以动用资金仅为 5 亿元,捷成股份偿债风险也已来临。
曾经高质押率的徐子泉正在千方百计自救,拟两次出售股权套现 10.40 亿元还债。
业绩神话破灭净利跌回 7 年前
神话破灭之后,捷成股份的净利润一下子跌回 7 年前。
年报显示,2018 年,捷成股份实现营业收入 50.28 亿元,同比增长 15.17%,净利润为 0.94 亿元,同比大降 91.28%,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 0.70 亿元,同比下降 92.96%。
分季度看,去年四个季度,捷成股份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 9.39 亿元、13.36 亿元、12.19 亿元、15.34 亿元,对应的净利润为 2.02 亿元、3.69 亿元、2.21 亿元、-6.99 亿元,扣非净利润走势跟净利润基本一致。
对比发现,四个季度营业收入与往年相比变化不大,一二季度净利润较为正常,三季度盈利能力略低于前两个季度,四季度突然巨亏。
有意思的是,今年 1 月 29 日,捷成股份发布业绩预告时称,预计去年全年净利润 9.5 亿元至 11.50 亿元,同比变动幅度为 -11.58% 至 7.04%。没料想,仅过几个月,近 9 个亿元的净利润凭空消失了。
捷成股份净利润暴跌源于资产减值。去年,公司发生资产减值 10.59 亿元。其中,计提坏账减值准备 1.91 亿元、存货跌价准备 0.14 亿元、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 770 万元、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119 万元,最大一笔资产减值是商誉减值,达到 8.46 亿元。
单纯从经营业绩数据看,捷成股份的数据也有过辉煌。
2011 年,公司上市之时,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 4.71 亿元、1.03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59.39%、54.07%。2012 年至 2017 年,其营业收入分别为 7.27 亿元、9.34 亿元、12.34 亿元、22.11 亿元、32.78 亿元、43.66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54.21%、28.60%、32.04%、79.17%、48.29%、33.18%,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43.12%
同期,其净利润为 1.44 亿元、2.01 亿元、2.63 亿元、5.33 亿元、9.61 亿元、10.74 亿元,同比增幅为 39.26%、39.57%、30.88%、102.76%、80.38%、11.75%,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49.46%,接近高达 50% 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捷成股份堪称是奇迹。
只是,崩盘之后真相显露,这一奇迹存有水分。整体上看,净利润如同作了一次过山车,一次轮回后回到起点,去年净利润还不如上市首年。
今年一季度,在 500 万元非经常性损益影响下,公司净利润为 1.37 亿元,同比下降 32.16%。
高溢价收购标的神奇精准达标
捷成股份曾经创造的神话来自其车轮式并购,而其并购标的神奇精准达标一直备受质疑。
上市第二年,捷成股份试水外延式扩张,这也是公司经营业绩数据腾飞的开始。2012 年,公司动用超募资金 9085 万元,打包式收购冠华荣信 28.96% 股权、极地信息 51% 股权、捷成优联 51% 股权、华晨影视 51% 股权。
2013 年,公司采用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上述四家标的剩余股权,交易价格为 2.37 亿元。
2013 年至 2015 年为四标的业绩承诺期,除了极地信息在 2014 年未完成业绩承诺外,其余标的全部兑现承诺,不过,大都是踩点兑现。
上述并购只是试水,此后的并购才是其真正并购,且大手笔一个接一个。当年 12 月,公司耗资 20.81 亿元收购两家影视制作公司中视精彩、瑞吉祥 100% 股权。
2014 年 2 月至 2015 年 8 月,公司分两次合计作价 32.70 亿元收购新媒体版权巨头华视网聚,后者成立仅两年时间,注册资本 1000 万元。
2015 年至 2016 年,公司又分四次作价 16.14 亿元将新纪元影视纳入麾下。
三次大手笔后,捷成股份一脚踏进了影视制作领域。
此后,捷成股份收购动作依旧不断,相继收购了中喜合力 30% 股权、AT 公司 20% 股权、宏禧聚信 20% 股权、天下文化 100% 股权等多家公司。
据长江商报记者粗略统计,2012 年至 2018 年,捷成股份收购的公司多达 20 多家,合计耗资 81.74 亿元。
为了支撑其收购,期间,捷成股份实施了 5 次定增,涉及资金 67.68 亿元。
去年 3 月,公司再次筹划定增,拟募资 29.95 亿元,计划投资 15 亿元用于新媒体版权运营、7.5 亿元用于影视剧制作,7 亿元投资教育信息化。目前,这一定增方案尚在路上。
上述并购标的中,中视精彩、瑞吉祥在 2015 年至 2017 年的承诺期也是踩线兑现业绩承诺。
滑稽的是,一转脸,这些标的经营业绩就极为不堪,商誉减值频发。去年,瑞吉祥商誉减值 0.76 亿元,中视精彩商誉减值高达 7.52 亿元,这也是公司净利润暴跌的主要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极地信息等精准达标后在年报中消失,无从知晓其经营状况。去年,商誉减值让部分标的露出真面目。具体为,极地信息、捷成优联相继商誉减值 938.27 万元、836.22 万元。
公司及实控人均缺钱
靠收购吹大的肥皂泡破灭后,捷成股份及徐子泉陷入债务危机之中。
去年,虽然净利润大幅下降,但公司经营现金流净流量达到 20.23 亿元,同比增长 312.32%。尽管如此,公司仍存在很大的偿债压力。
截至去年底,公司货币资金为 5.42 亿元,其中 0.32 亿元受限。同期,公司短期借款 18.28 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 2.81 亿元,合计为 21.09 亿元,存在明显的短期偿债缺口。
至今年一季度末,这一状况并无丝毫好转。3 月底,货币资金锐减至 1.25 亿元,而短期债务还有 18.93 亿元。
经营数据方面,截至一季度末,应收账款 39.06 亿元,较期初的 35.05 亿元,期后回款能力较弱。公司还有高达 22.49 亿元预付款,这些预付款项目大多是影视等项目正在制作品,短期内能否收回投资难以判断。截至目前,公司还有 47.02 亿元商誉压顶,一旦标的业绩再次未达预期,将面临商誉再次减值,进而冲击盈利能力,最终会影响公司直接间接融资,加剧公司财务风险。
作为公司创始人、实控人,57 岁的徐子泉担任公司董事长,如今,其本人资金也吃紧。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长期以来,徐子泉进行高比例股权质押,今年 5 月 1 日,其在购回质押给华泰证券的 220 万股后,其股权质押率仍达到 74.07%。
为了归还股票质押融资贷款、降低股票质押风险,今年 3 月,徐子泉将所持捷成股份 5149.92 万股股票转让给给国有纾困基金平台,套现 2.86 亿元。5 月 13 日,徐子泉再次将 1.64 亿股转让给珠海节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占总股本 6.37%,套现 7.54 亿元。
此外,2016 年 12 月 20 日至今年 3 月 21 日期间,累计减持了 1 亿股,套现 10 亿元。加上转让给国有纾困基金平台的股份,合计达 5.88%。因其减持超过 5% 未停止减持、并进行公告,受到监管部门处罚。
两笔股权转让加此前减持,徐子泉共套现 20.40 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徐子泉还存在非经营性占用捷成股份 3.92 亿元资金,直到上市公司追讨才偿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