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青岛一定去崂山, 去崂山一定要看‘太清水月’。去崂山的路有几条, 但我一般会选择靠近海边的那条, 就是说, 车是在高低起伏, 弯蜒陡峭的山路上行进的, 路很窄, 但可以欣赏一路的风景。
小雨中的崂山, 对于仙境的形容更是名不虚传。雨雾飘缈着萦绕着山巅, 使崂山早已经失去了真正大山的冷峻棱角。圆润, 光滑, 远远或近近地看上去, 像是少女的肌肤一样柔软。
很快, 车子到达太清宫。据史书记载,太清宫始建于公元前 140 年的西汉时期。当时江西瑞州府主乐县张廉夫来崂山创建的。他生于汉文帝九年,官至大夫,后弃职入道,来崂山修建庙宇。
太清宫庙宇主体分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三大部分, 另有关岳祠和东西客堂、坤道院等附属设施, 供奉三清神像 (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名曰太清宫。
位于崂山南麓老君峰下的太清宫亦称“下清宫”, 或称“下宫”, 面对黄海一碧万顷, 背靠七峰, 峰峦迭起, 地势高爽。竹林滴翠, 夏有清风, 冬挡寒气。每当月夜, 天风海涛, 空明一片, 崂山胜景“太清水月”即此。
在众多的道教庙殿当中, 太清宫是有记载的最早的崂山道教祖庭。太清宫从初创到现在已经历两千多年的历史, 几乎每朝每代都进行过修葺, 至今其建筑风格还一直保留着宋代建筑的典型风格, 这在国内各宗教建筑中, 也是极少有的。
太清宫规模仅次于北京的白云观, 称为全真道教“天下丛林第二”。单开山门独立围墙的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三座殿堂, 另有忠烈祠、经神祠二处庭院。
三官殿是崂山最早的道教庙殿, 为布局工整的三进殿院, 大门朝东。在我国北方, 绝大多数的庙堂大门都是朝南开的, 因为坐北面南象征着权威。崂山是道家仙境, 不讲究权势, 在这里把门向东开是表示对客人的尊重。
从宋代至今, 三官殿经历过无数次修缮, 却总是保留着宋代建筑的基本特点和风格, 虽不是富丽堂皇, 却不乏古朴庄严, 是典型的道教殿堂。
三清殿前碧水一泓, 宫中道士名之为神水泉, 泉水清冽甘美, 大旱不涸, 大涝不溢, 是崂山第一名泉。三皇殿内壁嵌元世祖忽必烈护教文碑及成吉思汗所颁金虎符文。宫后巨石有康有为题刻。宫东道旁有一巨石, 高达丈余, 上刻“波海参天”四大字, 下有“始皇帝二十八年游于此山”小字一行。
太清宫的庙宇实在太多, 从谷底一直到山顶, 一步步拾级而上, 每一个庙宇都是与众不同的, 都有他的历史来历, 真的是给你五脏六腹以清静之感。在这里可以随心所欲, 很清静地玩, 累了, 坐下来休息一下。
与那些被神化了的庙宇相比, 我最喜欢太清宫里的树。太清宫内古树参天, 有不少名木, 多是千年以上, 用参天二字形容那里的树真的才叫绝, 一般的相机很难把一棵树全部取景, 茂密的枝叶把天空都给切断了, 你看不到天, 只有树枝在空中缠绵在一起的景象。
一株古柏树干北侧距地面 1.5 米处生长着一株藤本植物凌霄, 这株凌霄的根全部长在树干中, 与之相呼应。在此古柏的南侧距地面约 10 米的树干上又生有一株木本植物盐肤木 (五倍子)。凌霄的树龄已超过 100 年, 盐肤木的树龄也快 100 年了。近百年来, 三树一体同生, 在植物界实属罕见, 形成独特景观, 被称为“汉柏凌霄”。
每年冬尽春回, 花开似锦, 花期长达 3 个多月。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曾经在崂山住过, 看到这种美景, 写下了《聊斋志异》中的《香玉》。
有一天你到了崂山, 到了太清宫, 看到那里的山、海、树, 你会觉得, 那里真乃山之王, 水之最, 树之古, 是你意想不到的, 那种意境只有自己身临其境才有这样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