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佑二年进士榜:千年科举第一名榜

20次阅读
没有评论
摘要: 嘉佑二年进士榜这一年进士榜里的能人实在是太多,经后人总结《宋史》有传的共有 24 人。这一届中有九人曾担任宰执分别是王韶、郑雍、梁焘、吕惠卿、苏辙、林希、曾布、张璪、章惇等。有三人名列唐宋八大家,分别是“苏轼、苏辙、曾巩”。这一年的北宋堪称人才辈出,而这一届的进士榜更是群星璀璨,无论政治、文学、经学、军事都有独领风骚的人物出现。其中以下 10 人更是都或深或远的对中华文明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嘉 …

这一年进士榜里的能人实在是太多,经后人总结《宋史》有传的共有 24 人。

这一届中有九人曾担任宰执分别是王韶、郑雍、梁焘、吕惠卿、苏辙、林希、曾布、张璪、章惇等。

嘉佑二年进士榜:千年科举第一名榜

有三人名列唐宋八大家,分别是“苏轼、苏辙、曾巩”。

这一年的北宋堪称人才辈出,而这一届的进士榜更是群星璀璨,无论政治、文学、经学、军事都有独领风骚的人物出现。

其中以下 10 人更是都或深或远的对中华文明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嘉佑二年进士:苏轼

苏轼 (1037 年 1 月 8 日,一说 1036 年 12 月 19 日—1101 年 8 月 24 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 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 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嘉佑二年进士榜:千年科举第一名榜

嘉佑二年进士:苏辙

苏辙 (1039 年 3 月 18 日 -1112 年 10 月 25 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 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

宋哲宗即位后,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谏事而被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宰相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

政和二年(1112 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等行于世。

嘉佑二年进士:张载

张载 (1020 年—1077 年 12 月 6 日),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 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

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 年),生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市)。青年时喜论兵法,上陈《边议九条》。交好范仲淹,研读儒家《六经》。进士及第,拜祁州司法参军,授云岩县令,迁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郎。辞官归家后,讲学于关中,建立学派称为“关学”。

嘉佑二年进士榜:千年科举第一名榜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 年),病逝于临潼,时年五十八,世称横渠先生,尊称张子,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三十八位,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合称“北宋五子”。

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称作“横渠四句”,因其言简意赅,历代传颂不衰。著有《正蒙》、《横渠易说》等著述留世。

嘉佑二年进士:程颢

程颢 (1032 年 2 月 28 日—1085 年 7 月 9 日),字伯淳,号明道,世称称“明道先生”。河南府洛阳(今河南洛阳) 人。北宋理学家、教育家,理学的奠基者,“洛学”代表人物。

宋仁宗嘉祐二年 (1057 年) 进士,历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等职。

政治上,反对王安石新政,在学术上,程颢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便须“以诚敬存之”(同上)。倡导“传心”说。承认“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

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 年),宋哲宗即位,召其为宗正丞,未行而病逝,享年五十四岁。

程颢和弟弟程颐,世称“二程”,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其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其所亲撰有《定性书》《识仁篇》等,后人集其言论所编的著述书籍《遗书》《文集》等,皆收入《二程全书》。

嘉佑二年进士:程颐

程颐 (1033 年 9 月 11 日—1107 年 10 月 5 日),字正叔,世居中山,后徙为河南府洛阳(今河南洛阳) 人,世称伊川先生,北宋理学家、教育家。为程颢之胞弟。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元祐元年 (1086 年) 除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

嘉佑二年进士榜:千年科举第一名榜

程颐与其兄程颢同学于周敦颐,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世称“二程”。他的学说以“穷理”为主,认为“天下之物皆能穷,只是一理”,“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目的在于“去人欲,存天理”,认为“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宣扬“气禀”说。

其著作有《周易程氏传》《遗书》《易传》《经说》,被后人辑录为《程颐文集》。明代后期与程颢合编为《二程全书》,有中华书局校点本《二程集》。

正文完
 0
liveob
版权声明:本站原创文章,由 liveob 于2024-09-12发表,共计2393字。
转载说明:除特殊说明外本站文章皆由CC-4.0协议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没有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