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果有哪些

2次阅读
没有评论
摘要: 第一个五年计划简介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 (1953—1957),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 年 7 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至 1957 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 …

第一个五年计划简介

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果有哪些

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 (1953—1957),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 年 7 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至 1957 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第一个五年计划背景

20 世纪 50 年代是二战之后两极格局对峙最为激烈的时期。随着冷战的逐渐展开,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两个阵营不仅在政治制度与军事实力上展开全方位竞争,还围绕着两种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展开了激烈较量。

一五期间,中国身处社会主义阵营,对外采取“一边倒”的外交策略。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进行政治孤立、经济制裁与军事封锁,导致相比于战后处于资本主义阵营的日本与西欧各国,中国无法充分利用资本主义阵营充足的资金与先进的技术进行经济建设。

另一方面,苏联与一些东欧国家以资金与技术援助的形式积极支持中国的经济建设,来自苏联与东欧的经济援助在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50 年代尤其是一五计划实施期间,朝鲜战争的爆发加剧了东北亚的紧张局势。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依然没有放弃颠覆大陆的企图,中国周边的战争威胁并未消失。因此如何快速发展经济、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成为执政者最为关心的问题。

对于当时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而言,无论是资本主义阵营还是社会主义阵营,重建或者恢复一个较为完整的工业化体系是最为重要的任务,对于大多数新兴的原殖民地国家而言,加快工业化进程并建立一个完整的工业化体系更是成为巩固与维持政治独立的经济前提。因此在 20 世纪 50 年代,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工业化的浪潮。

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果有哪些

在国内,国民经济已经得到全面恢复与初步发展,政治趋于稳定,经济秩序恢复正常,社会秩序较为安定,加快经济发展成为全国人民的一致要求,为大规模展开经济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第一个五年计划成果

一、社会主义改造

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了绝对的优势。

在国民收入中,1957 年同 1952 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 19% 提高到 33%,合作社经济由 1.5% 提高到 56%,公私合营经济由 0.7% 提高到 8%,个体经济则由 71.8% 降低到 3%,资本主义经济由 7% 降低到 l% 以下。

二、基本建设

五年内全国完成投资总额为 550 亿元,其中国家对经济和文教部门的基本投资总额为 493 亿元,超过原来计划 427.4 亿元的 15.3%。

五年新增加固定资产 460 亿元,相当于 1952 年底全国固定资产原值的 1.9 倍。五年内施工的工矿建设项目达一万多个,其中大中型项目有 921 个,比计划规定的项目增加 227 个,到 1957 年底,建成全部投入生产的有 428 个,部分投入生产的有 109 个。

正文完
 0
liveob
版权声明:本站原创文章,由 liveob 于2024-09-13发表,共计1383字。
转载说明:除特殊说明外本站文章皆由CC-4.0协议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没有评论)
验证码